close

20161127-120608_U1841_M221747_d49e.jpg

(圖轉自風傳媒)

 

金馬獎前一晚我發表了我的私心得獎名單的文章,裡面除了部分獎項私心名單外也做出了預測。其實金馬獎真的很難預測的,我只中了三個:

獎項 / 預測名單 / 私心名單 / 得獎名單

最佳新演員 / 孔維一《八月》 / 陳宇《只要我長大》/ 孔維一《八月》

最佳新導演 / 張大磊《八月》 / 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 《樹大招風》/ 黃進《一念無明》

最佳男配角 / 曾志偉 《一念無明》 / 曾志偉 《一念無明》/ 林柏宏《六弄咖啡館》

最佳女配角 / 金燕玲《一念無明》 / 吳彥姝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金燕玲《一念無明》

最佳女主角 / 周冬雨、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 吳可熙 《再見瓦城》 / 周冬雨、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最佳男主角 / 許冠文 《一路順風》 / 許冠文 《一路順風》 / 范瑋《不成問題的問題》

最佳導演 / 趙德胤 《再見瓦城》 / 趙德胤 《再見瓦城》 /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最佳劇情片 / 《再見瓦城》 / 《一路順風》 / 《八月》

預測只中了三個我無所謂,但是沒有一個是私心名單的我好崩潰呀!雖然預測成功率低,但是周冬雨與馬思純並列被我預測到了真的超爽的。其實我會覺得滿有可能發生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就是她們的角色與表現真的太互補,選一個心裡真的不踏實,而且這樣想的人絕對不在少數,果然評審多數都這樣想。再者雖然有些人包括執行長聞天祥在評審過程都認為這沒有前例這樣不好,事後也有人評論不應輕易製造特例。但我覺得有時候藝術這東西真的沒有規則的,像坎城也曾把本來只頒給導演的金棕櫚獎,也頒給了兩位女主角(《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確實范冰冰輸給了周+馬有二打一不公平的嫌疑,但有時表揚藝術也不能只以競賽心態去想。周冬雨與馬思純確實一起完成了這個相輔相成的藝術成就,值得表揚就應該去做,而不是死死跟著規則或慣例走。

這讓我想起了第三十五屆評審為了讓《天浴》完成大滿貫,將《徵婚啟事》劉若英頒予評審團特別獎,卻將女主角頒給了李小璐。事後大家批評明明評審認為劉表現大於李(不然也不會沒事頒特別獎安慰她),卻為了大滿貫頒給李小璐很不好。像這樣的狀況我確實就不同意評審作法,因為一部片的成就不能用每個單獨的獎項去共同表揚。所以有時候評審的任性會有好結果,也會有壞結果,但是相較以前的年代,近幾年評審團大致上都不會有光怪陸離的現象(像最佳劇情片沒有頒給《悲情城市》這種)。

最佳劇情片《八月》真的出乎我意料,雖然我感覺得到這部片的真誠,可是完整性還是不比其他幾部,尤其《再見瓦城》。而評審會做這樣的決定,包括其實也有少數影評人預測它得獎,當然是他們從這部片獲得的感動更多,這就是他們對於電影細膩的感受,自然是我遠遠不及。但最佳新導演就真的很難說服我,既然《八月》是最佳劇情片,卻不頒給導演張大磊最佳新導演?我同意最佳導演跟最佳劇情片分開給,這是常見現象,因為能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功力水準本來就在伯仲之間。但是一部最佳劇情片,導演功力會輸給其他第一次導電影的導演,這無疑是把最佳新導演的戰場拉太高了。《一念無明》的黃進當然很棒,否則不會有曾志偉、金燕玲與余文樂的精彩演出,余文樂甚至幾乎是從影最佳表現。但是張大磊導出了最佳劇情片呀!這很難不去想為了鼓勵後進而有的分獎行為,即使評審們不承認,這想法也都在他們心裡隱隱作祟。這讓我想起金馬獎還有年度台灣傑出電影這可憐的獎項的時候,第47屆時,年度台灣傑出電影頒給了《第四張畫》,但當年最佳劇情片是《當愛來的時候》。Excuse me?你是說《當》是最佳,可是《第》比較傑出嗎?很明顯的分獎行為。

談到了《一念無明》,就想到曾志偉最佳男配角的失利。其實林柏宏得我是很開心的,也覺得他的演出值得,但是以曾志偉的表現,很難不覺得曾是輸在「你演得好是應該的」這種心態。就好像最佳男主角,也有評論認為范偉今年有三部作品有入圍獎項,佔了不同狀況的演繹都呈現在評審面前的優勢。這種微妙的心理因素是很難避免的。《不成問題的問題》范偉演得真好,沒問題。而評審認為的第二名柯震東還有許多機會可以挑戰,不用氣餒。倒是我真的很希望得的(大概是所有獎項最希望的)許冠文真的好可惜,評審說因為他是本色演出,但他的表演真的很感動人心呀QQ,不但70幾歲未來沒機會了,還讓《一路順風》痛失大獎,真的幫QQ

最佳導演馮小剛PK趙德胤贏了,說是馮的突破嘗試。我原本覺得這不會是優勢,因為變換螢幕也不少見,《親愛媽咪》札維多藍玩得更瘋,華語片也有賈樟柯《山河故人》三種時期不同螢幕比例。但確實圓畫面、方畫面很特別,為此鏡頭的控制還是有其難度。倒是最佳導演以突破為由頒獎,想起了第51屆頒給了《黃金時代》的許鞍華,而非拿下包括最佳劇情片多項大獎的《推拿》導演婁燁。但畢竟因為最佳劇情片給了《推拿》呀!要獎勵突破而讓馮小剛贏趙德胤,你得先把最佳劇情片頒給《再見瓦城》呀!這確實是我難過《再見瓦城》完全槓龜的情緒性發言XD

今年四大獎台灣都沒有拿下,上一次這種情況已經是第45屆了,也就是說今年以前,連續七年四大獎都至少有一個是台灣人或台灣的作品拿下。今年有《再見瓦城》和《一路順風》,都是非常好的作品,也都入圍多項,因此最後總共只得一座,真的輸得非常可惜,但也不表示台灣今年無法與人競爭。最希望的還是國人多支持這樣的國片,其實看偏文藝電影真的是可以練習的。今年入圍八項的《一路順風》導演鍾孟宏,過去三部作品其實並不會太難懂或太無聊,可是票房連一千萬都沒有。所以雖然沒得大獎,還是希望大家進場支持《一路順風》,這是他最親近觀眾的作品。金馬獎那天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與侯孝賢一起頒獎,提到法國人對侯導相當推崇,可是侯導電影在台灣的票房,近年來大概只有去年《刺客聶隱娘》4500萬還不錯而已。

而四大獎剛好都頒給中國人,也引來部分批評。常常金馬獎過後都要提這個真的很膩,說甚麼像金雞百花獎,殊不知太多金馬獎得獎的中國片,在中國不要說得獎了,連上映都無法!《我不是潘金蓮》的映後座談有中國觀眾問到有些片段與中國上映不同,被馮小剛打斷拒答,我在想版本略有不同吧。其實許多中國片無法在中國上映,或是無法上映原本版本,卻在金馬影展放映與獲肯定,真的是金馬獎重要的地方!還有純獎勵台灣電影的台北電影節,應該要做大,除了台北市政府外,中央也要補助,做很大,做到全台都知道。不要再說應該要設立純獎勵台灣電影的講了,就已經有了!

如果覺得台灣電影不夠強,無法競爭。首先要做的,就是像韓國和法國一樣,戲院強制規定要上一定比例的國片。韓國片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強的,台灣片也不是一直很弱的。當初進入WTO時,韓國電影人發起大遊行,要求政府限制國片上映比例,結果就是現在的韓國片強到不行。反觀台灣,從進入WTO好萊塢片大舉入侵後,就死了好幾年。所以強制比例上映一定要做!

然後,我真的再也受不了中國片一年十部的配額限制了!台灣人很多會看金馬獎,可是當中屬於中國的好片根本沒上映過,那怎麼會有共鳴。如果《七月與安生》在台灣上映過了,最佳女主角頒獎時全台觀眾早就HIGH到暴動了好嗎!這樣才有話題呀!不要怕開放中國片會讓台灣片無法競爭,因為培養台灣觀眾看華語片的習慣對台灣片絕對是好的。還有不要怕中國用電影統戰,好的中國電影,像金馬得獎片中,許多電影在中國是無法上映的,這些電影描繪的中國,根本會讓你更不想跟中國統一好嗎!

如果真的還是怕太多素質差的中國片進來(奇怪爛好萊塢片一堆沒人怕),還是有許多放寬的做法。結合金馬獎來說,我認為可以入圍所有獎項的中國片都可以上映。然後入圍名單早點公佈,也許是9月中,公佈之後,10月11月密集地上映入圍的所有華語片,兩個月後金馬獎,大家多有共鳴!我更建議這兩個月政府就直接規定戲院百分之五十要上金馬入圍片,這想法很瘋狂但我真的這麼想。除了金馬入圍一律上映,國外大影展只要入圍,也就一律上映。最後提一下,主創人員,包括導演、男女主角、第一男女配角,只要有台灣人,就算是中國片也應該開放上映,哪有台灣人演的電影台灣看不到的道理。加上上述全部之外的,再開放10部名額,以防有漏網好片。

心得講完了,文章莫名其妙要做結尾了,我必須再提,戲院強制規定要上一定比例的國片一定要做!然後台北電影節要搞得更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馬獎
    全站熱搜

    吳玄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