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台灣上映或影展播映,我看過的電影中,選出個人喜好的年度十大華語片。其中有一些金馬影展入圍片,雖然2018年才上映,我也習慣放在2017年評比,一方面是影片年份,二方面有些中國片也不一定可以抽到配額上映。像是《嘉年華》在2018年的1月上映了,但還是擺在2017年評比。以下心得或多或少有劇情洩漏,影片資訊來自維基百科與開眼電影網。
10.《52Hz I love you》1月上映
導演: 魏德聖
編劇: 魏德聖、游文興、蘇達
演員: 林忠諭、莊鵑瑛、舒米恩、陳玫希、楊蕎安、張榕容、李千娜、林慶台、趙詠華
出品國: 台灣
我想是導演魏德聖對歌舞片不夠熟悉,本片有個大問題,就是過多的歌曲壓縮了也很重要的對白時間。但除此之外,台灣能有一部有好聽的歌、可愛的場景、有趣的動作設計的歌舞片,還是滿令人滿意的。特別要提,張榕容與李千娜那一對真的太讚了。
9.《明月幾時有》7月上映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何冀平
演員: 周迅、彭于晏、霍建華、葉德嫻 、鮑起靜、春夏、梁家輝、郭濤、蔣雯麗
出品國: 香港/中國
許鞍華的上一部作品《黃金時代》,在導演手法上做出了突破。這一次的《明月幾時有》再度創新,採用「過去故事」與「故事中的角色現今訪談」交叉,而現今訪談的人並非真實人物,也是由演員演出的。另一方面,在故事主線,雖然是一個抗日故事,卻用濃厚文藝氣息包裝,揚起的不是國族情緒,而是對香港在地精神的懷念。這個精神我想不只能用在過去抗日,甚至今日的反中國威權也很需要。
8.《阿莉芙》10月上映
導演: 王育麟
編劇: 王育麟、徐華謙、Juliana Hsu、花柏容、陳慧玲
演員: 舞炯恩、趙逸嵐、吳朋奉、陳竹昇、胡德夫、鄭人碩、王安琪
出品國: 台灣
這部片的編排相當特別,雖然劇情中有許多衝突,與滿漲的情緒,但卻像是片段一段一段被拼在一起,沒有刻意的鋪陳。這樣子讓觀眾能夠很放鬆地去享受故事,畢竟即使這些角色需要在生活中去衝撞,但終歸是生活。很喜歡奪下金馬獎男配角的陳竹昇所飾演的變性人Sherry與吳朋奉飾演的水電工這段,情感真摯又包含幽默,非常棒的搭配演出。Sherry愛水電工,水電工只把她當摯友,他們仍能一生互相扶持,人與人的關係本來就可以有很多想像。想要變性的阿莉芙、女同性戀佩真,兩人無法在一起卻有著骨肉的羈絆,卻也自然相處。阿莉芙的父親無法接受,卻還是接受了,對孩子的愛才是最重要的。有變裝興趣的政哲,不敢回頭找老婆了,心中卻也放不下。關於性別議題的各面向,不是大聲疾呼,也不是賺人熱淚,就這麼在螢幕上生活著。
7.《台北物語》5月上映
導演: 黃英雄
編劇: 黃英雄
主演: 蘇尹男、陳怡安、李宓、邱志宇、張哲豪、傅佩玲、方升暘、康祿祺
出品國: 台灣
(值得詳細介紹,容我寫多一點)
《台北物語》絕對是今年度最大驚喜!觀影經驗難忘到不行!所謂的「爛片」若只是單純拍不好,絕對無法獲得這麼多的樂趣。以對白來說,一般爛片可能言不及義,或是無聊乏味,但本片的對白極具特色,包括「姑姑投胎」、「士農工商」、「作風東風」等,每一句都讓觀眾捧腹大笑,非常有幽默感的設計,編劇黃英雄老師絕對是真幽默。其中還插入許多無關劇情的片段,像是撥打銀行的電話語音、三個人對時間等等,這種很明顯是在劇情之外的,表示是特別設計,而內容雖看似荒謬,但卻能在其中找到相關的自身經驗,真實的《台北物語》,諷刺了台灣許多荒謬的事。還有像是爺爺與女子的重複吵架內容,也是看似荒謬,但其實日常生活真的有人這樣情緒式非敘述式的吵架,導演不但觀察細微而且大膽呈現。
拍片手法中,有著許多技術上的瑕疵讓觀眾訕笑,但其實我觀影時更驚訝於導演的理直氣壯。以機場外的長鏡頭來說吧,若技術資源辦不到,通常會拍出「想要拍好卻不成功」的鏡頭,但本片卻是直接不顧一切用自動對焦和不穩地手持去拍,說真的大學時我們也不敢交出有這種鏡頭的作品,很難不猜想曾擔任金馬評審的黃英雄老師是故意的。當中還有許多蒙太奇的剪接,比如用雕像、花、泳池的畫面來比喻性愛,我最喜歡的是上述爺爺與女子吵架時,畫面竟是一連串晃動旋轉的天空、西門町街景,會讓有些觀眾覺得好笑,也可以有趣的設計,真的讚。
對白與手法已經讓觀眾在戲院捧腹大笑,本片還有許多橋段堪稱是互動式電影。比如連續出現的吊扇轉場,我印象中出現了四次,到後面吊扇出現時,全場真的為之瘋狂!更拍案叫絕的,是後面議員到底要不要去摸狗模型,隨著他起身、轉頭、回身、再轉頭,可以聽到全場觀眾「咦~」「欸~」,到最後終於摸了,歡聲雷動!沒有錯,看《台北物語》就是要盡情大笑、盡情吐槽,有時候全場都笑到我聽不到電影聲音,只能看著字幕鼓掌大笑。
最後的八人高峰會更是高潮迭起,充滿荒謬的八人對話,卻同時將全片所有故事線在此合而為一,不得不讚嘆劇本「莫名地」強。到了尾聲,三組人馬三種畫外音,讓觀眾在高潮戲後,沉澱並整理情緒,幾乎全片的的片段都有精心設計的痕跡。孫女知道爺爺沒出國,問了他「爺爺,你說過謊嗎?」爺爺再度騙了他。在這荒謬的觀影過程中,還是有辦法在劇情中找到資本主義奪去單純情感的感慨與感動。
我覺得本片不到千萬票房,是因為台灣人太沒有幽默感了。真心希望未來能在像奇幻影展這樣的場合看到《台北物語》重映,重溫在電影院與滿場觀眾一起同歡的感動。
6.《相愛相親》12月上映
導演: 張艾嘉
編劇: 張艾嘉、游曉穎
演員: 張艾嘉、田壯壯、朗月婷、吳彥姝、宋寧峰、耿樂、譚維維
出品國: 中國
張艾嘉導演擅長處理的愛情與親情,故事包含著中國傳統鄉村與現今時下年輕人觀念衝突,而敘事上卻有香港片的活力與無厘頭。張艾嘉是台灣人,在香港影壇打滾許久,近年也接觸中國電影,導演風格融合三地。本片情緒很滿,節奏卻是很輕快,一點一點地堆積。苦等多年的愛、相守多年的愛、才剛起步的愛,三個世代的愛情觀在笑鬧中,漸漸清晰動人。
5.《嘉年華》11月金馬影展放映,並於2018年1月上映
導演: 文晏
編劇: 文晏
演員: 文淇、周美君、彭靜、史可、耿樂、劉威葳
出品國: 中國
《嘉年華》有兩條故事線,被高官性侵的兩個小女孩,與一名逃家沒有身分的少女。兩條線的發展可以分開看,但從電影開始沒多久後的場景,兩條線主角的命運就被緊緊地綁在一起。於是兩個故事間,甚至電影中的每個女角的人生之間,互相對映、交錯,直指中國體制對幼女、少女到年輕女性的壓迫與忽視。始終沒有清晰露臉的高官;體制內外不同家長的決定;雇主、警察的決定,在在顯示體制的不友善。最後女孩驗傷時,透過兩腿拍攝面無表情的驗傷人員,是最令人心碎的控訴。片頭聳立的瑪麗蓮夢露巨大人像,象徵少女美麗的幻夢,隨著故事進展,人像也隨著主角心境與際遇被改變。有寫實,有譬喻,有情緒,也有精緻度,非常完整的作品。
4.《徐自強的練習題》8月上映
導演: 紀岳君
演員: 徐自強
出品國: 台灣
很多冤案的資料,看過一次就不敢再看第二次,心裡會說不出的難受,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才去看這部片,或許是因為知道他有個好的結局,才有這樣的勇氣。台灣的冤案很多,我們離警察肆無忌憚的亂辦案時代,其實沒有很遠。審視冤案的過程,會痛心,竟然有這麼多環節是出錯的。台灣司改運動為另一個冤案鄭性澤聲援時,曾喊出「 無辜的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這不是徐自強的練習題,這是台灣人的練習題。
3.《日常對話》4月上映
導演: 黃惠偵
剪接: 林婉玉
出品國: 台灣
一對母女的對話,一對母女的坦白,一對母女的和解,映照出性傾向、社會性別、父權、性暴力、職業歧視、階級等等各種面向的議題,但這些,是他們的日常,也是台灣這父權社會許多人的日常。同性戀一直都是存在地,一般在電影裡的形象卻是較都會,少有本片媽媽的草根形象,純粹只是環境的容忍度。「如果時間倒流,再讓妳選擇一次,妳還會結婚嗎?」「不會,我要一個人比較好過。」被迫成為社會要求的樣子,自己與身邊的人都不好受,但即使是錯誤的,之間也還是有愛。社會永遠進步地不夠快,但和解永遠也不嫌晚。
2.《強尼凱克》12月上映
導演: 黃熙
編劇: 黃熙
演員: 柯宇綸、黃遠、瑞瑪席丹、黃韻玲、唐治平、張國柱
出品國: 台灣
新導演黃熙,手法上有點監製侯孝賢的感覺,寫實帶點疏離,但又是那麼打動人心。一開始較破碎的片段安排,比較摸不著頭緒,但靜下心慢慢品嘗,越來越有味道。前面感受到都市裡,人與人之間疏離,甚至是最親近的人之間的疏離,讓人很寂寞。到後面,透過原本較陌生的人,慢慢地互動,在認識與親密之間,達到一個很美的平衡點。很喜歡這部片。
1.《大佛普拉斯》10月上映
導演: 黃信堯
編劇: 黃信堯
演員: 陳竹昇、莊益增、戴立忍、張少懷、納豆、丁國琳、陳以文、林美秀、李永豐
出品國: 台灣
題材描述底層人物算是常見,但本片手法採用大量後設口白,且口白由導演啊堯親自上陣,創立了屬於導演本身的獨特風格。口白跟影像相輔相成,缺一就很難成立。有錢人世界是彩色的,底層人世界是黑白的,導演用較幽默的口吻講述了這件事,讓觀眾較過去寫實片更容易進入故事,體會人物的辛酸。故事是悲的,但不至於讓觀眾感到過於沉重艱澀。角色與演員的安排,每一位都恰如其分。結局更是一絕,一改之前甚麼意義都由口白跟你聊,突然來個超現實又甚麼都不說,韻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