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逐夢大道  

 

改編現實中社會運動為主題的電影,以今年來說,有英國的超級神片《驕傲大聯盟》、韓國的《失業女王聯盟》,以黑人民權運動來說,去年有一部《白宮第一管家》。這幾部的呈現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主要都是呈現社會運動的過程中,最觸動人心的那些事物。在《逐夢大道》中當然也有,只是它把主題放在這場運動中的政治攻防、策略運用、情勢走向。它不是馬丁路德金的傳記電影,也不綜觀黑人各項民權運動,它詳細地刻劃了「塞爾瑪-蒙哥馬利遊行」的形成。除此之外,更放入了當時美國政府監控馬丁路德金一舉一動的文字記錄,一方面更有紀實感,二方面加強當時社運壟罩在政府監控下的氛圍。這些都讓《逐夢大道》顯得特別,在社運電影中,算是比較「硬」的。

 

在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CLC)」來到阿拉巴馬州的塞爾瑪時,就呈現了社會運動兩項重大課題,一個是讓運動能夠持續施壓的策略,第二個是團體間的分歧。前者方面,他們首先檢討了阿爾巴尼運動失敗的原因,認為要各地開花是困難的,因此在塞爾瑪他們選擇了拒絕黑人註冊投票的法院為主場地,讓人群可以在此聚集長時間抗戰。後者更是大問題,當地的黑人民權組織「學生非暴力協調會」,一開始拒絕合作,認為SCLC會奪去他們長期的成果。這跟台灣在太陽花反服貿運動之後,各團體的互相攻訐狀況類似,只是他們用的是「收割」一詞。

 

是的,在社會運動中,同樣目標的不同團體,彼此之間有摩擦是很正常的。大家會說,既然同一目標,為何不團結一致呢?其實會參與政治運動的人們,對於自己的理念必定是相當堅持,若團體間的運動路線不同,即使目標相同也是很難合作的。就像片中提到的麥爾坎X,就是因主張激烈路線,曾大肆批評主張非暴力的馬丁路德金,最傷的是還罵他收了白人的錢。把運動者跟敵人扯上關係,這種團體間的齪語,在運動中常見。而既然路線不同不能合作,運動的成果該由誰領功,難免就成為攻防的重點,收割來鐮刀去的。

 

但電視這個媒體出現後,有一項東西總是激發運動的凝聚力─鏡頭前的國家暴力。群眾們手無寸鐵,帶著令人敬佩的勇氣走向列隊的警方,卻被警方暴力對待,將人民打得頭破血流。這個畫面透過電視,傳到全國,喚起了許多人的良心,他們從各地趕來參與支持,其中包括許多白人。也讓運動的熱度持續下去。台灣當時反服貿佔領立法院一週後,熱度減弱,加上總統發表聲明,完全不理會訴求,運動快走不下去。那天晚上,有人認為持續佔領立院將不會有任何成果,決定發動轉佔領行政院。這個決定並未獲得立院中的決策圈認同,於是運動一分為二。結果成為台灣自解嚴之後,政府最嚴重的血腥鎮壓事件。透過電視畫面,傳送全國,湧入更多的支持者聚集立院外,讓運動熱度持續。

 

若以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抗爭方式,我不認為有領導者希望號召的群眾被暴力對待,就像後來馬丁路德金取消遊行的決定。但不可諱言的,透過這些畫面,讓本來就存在的國家暴力,具體地呈現在每一位民眾面前,讓許多有良知者無法裝作看不見,常常是扭轉運動成敗的關鍵。敬佩那些勇於站在前線的勇者們。

 

血腥星期天的兩天後,馬丁路德金親自帶領前來聲援的群眾,出發遊行。到了事發的橋上,警察詭異地讓路,金猶豫了。他跪下禱告,過後,他轉身往回走,取消了這一次遊行。這個決定引發了眾人的不滿,他們在會議裡大吵,「你辜負了前來聲援的群眾!」面對質疑,金回應「我寧願被咒罵被怨恨,也不願意你們有人死去。」當晚,前來聲援的白人群眾,被三K黨所殺害。這或許應證了金的顧慮,但無論對錯,決策者總是必須一肩扛下。

 

記得那時,即將退場氣氛壟罩在立法院外,感覺很詭異,一個佔領行動即將退場,場外卻仍是人潮。大家互相討論著,退場決定的正確性。後來,二樓奴工退場聲明、大腸花論壇,甚至中正一分局違憲不准公投盟的路權申請,乃至於包圍中正一分局事件,其實也都是退場決定過程的一個延伸。退場與否與時機,各有好壞,重點是決策的過程與決策者的承擔。對決策者來說,可能會認為運動當下,也沒有條件透過更民主的方式去做成決定,就好像金恩博士沒有經過討論就取消了遊行。但是,既然參與社會運動的人都是來爭取民主人權的,通常反對菁英主義,或對於克利斯馬型領袖的不信任,自然也比較不能接受這種不民主的決策方式,常常也造成運動內部的衝突。

 

馬丁路德金扛下了擅自退場的責難,另一方面也扛下運動中參與者所流下的血,再堅強也吃不消。有時候,還需要年輕人利用金自己曾經用來激勵他人的話語,來激勵金。而除了扛下這些,還要面對公權力摧毀你的最佳利器,私德。聽完政府寄來金與女人的錄音帶,老婆問了「你愛我嗎?」「我愛妳」「那你愛其他人嗎?」金頓了一下「不愛。」這句回答我想包含了對有跟其他人搞的承認,以及對以後不會了的承諾。在家裡爭執,都還是小事,要是真的昭告天下呢?也許當時美國政府沒有這麼做,是因為這也會昭告天下他們正在非法竊聽金,未必有利(比某位馬姓領導人聰明些),但透過私領域的問題,摧毀社運領導人物,進而摧毀整個社會運動,也是常見的事。

 

這從來就是分開的事,有兩個層面,一是金有婚外情,跟追求黑人民權的理念毫無牴觸,並不會因此失去正當性。再者,現代的進步價值,追求人權與追求世俗道德觀念的解放,常常是在一起的。但對群眾來說,可能無法如此理性的看待。當領導者有關私德的「醜聞」傳出,也許就有部分群眾失去對運動的支持,我想這也是做運動的人所遭遇很大的政治難處。有時可能不在私德,而在形象。像是反服貿運動中,不停渲染場地的整潔與乾淨,這對社會所傳達的訊息,其實並不是那麼健康。但對於運動中的人士,運動成功與否才是關鍵,挑戰社會對於社會運動的想像,也只能擱置。

 

最後一點,片中金恩博士與總統詹森不斷溝通,顯示即使是在落後思想充斥的時代,詹森總統與社運領導者的溝通,是可以面對面直接對話的,這才是民主應有的基本樣貌。所謂的公權力也不過是人民所賦予,也因此當民意透過示威遊行,某種程度也賦予運動領導者,代表民眾去談判。所以任何首長,面對示威遊行,先不論對事情立場為何,展開談話才是首要任務。面對野百合學運,李登輝總統接見了學生代表領袖,再看面對反服貿運動,始終拒絕見面且開記者會打臉的馬英九總統,歷史終會紀錄下來。

 

arrow
arrow

    吳玄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